2007-10-25 06:20 PM
h0ney;)
簡體字與簡化字是否一樣?
簡體字與簡化字是否一樣?
最簡單的說,大陸的簡體字就是“草書楷寫”。簡體字是在過去,是掌握于文人墨客的一種字體,這些人為了書寫的快捷,或者是表現自己狂放不羈的個性,而在書法筆記中大量使用簡體字。後來,簡體字向民間泛化,人們也開始在非正規的場合使用簡體字。因此在過去,總的來說,簡體字一直是一種民間的字體,是一種沒有官方權威性的字體。
後來,中共在大陸建國,經過8年抗戰和3年內戰的中國已是千瘡百孔,文盲率極高。為了更快的在民眾中普及知識,提高國民的教育素質,也是為了上面有個網友說的“加快作業”,就是提高書寫效率,政府開始組織學者對散落在民間的簡體字進行大規模的整理。漢字簡化的基本原則是“述而不作”,“約定俗成,穩步前進”,也就是說儘量 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,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,不擅自造字。那種“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”、“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”的笑談,不過是國民黨的宣傳。
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,共有七種:
1、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。如“洁]從)”、“s(眾)”、“驉]禮)”、“荂]無)”、“尘(塵)”、“ 云(雲)”等等,這些字都見於《說文解字》,比繁體字更符合“六書”,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(參見方舟子《字源和漢字簡化》一文)。
2、草書楷化。如“专(專)”、“痋]東)”、“汤(湯)”、“乐(樂)”、“当(當)”、“买(買)”、“S(農) ”、“孙(孫)”、“为(為)”等。
3、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。如“鸡(雞)”、“观(觀)”、“戏(戲)”、“邓(鄧)”、“ 难(難)”、“欢(歡)”、“区(區)”、“岁(歲)”、“罗(羅)”、“刘(劉)”、“(齊)”等。
4、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。如“\(聲)”、“习(習)”、“县(縣)”、“W(醫)”、“U(務) ”、“な(廣)”、“蝖]條)”、“凿(鑿)”等。
5、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。如“辽(遼)”、“臐]遷)”、“l(郵)”、“阶(階)”、“ `(運)”、“远(遠)”、“扰(擾)”、“犹(猶)”、“惊(驚)”、“陛]護)”等。
6、保留原字輪廓。比如“炕]龜)”、“虑(慮)”、“爱(愛)”等。
7、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,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。比如“里程”的“ 里”和“堶情赤滿杜堙谷X併為“里”;“面孔”的“面”和“麵條”的“麵”合併為(面);“皇后”的“后”和“以後”的“後”合併為“后”;“憂鬱”的“鬱”和“郁郁bb”的“郁”合併為“郁”。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,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,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媟Q當然地杞人憂天。
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:“炕]龜)”字,繁體近二十筆,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 一隻龜,難寫(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、筆劃),難記(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,何況小學生),簡化後保留其輪廓,僅剩七筆。“憂鬱”的“鬱 ”,繁體多達二十九筆!寫法極其複雜,也很難記(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),簡化後以“蔥郁”的“郁”代替,僅八筆。“籲”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,也極難記住寫法,簡化後改為“口”形“于”聲的形聲字,好記得很,且不過六筆。“釁”的繁體字二十六筆,寫法也相當古怪,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,簡化後僅十一筆。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,想當初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,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 力就把它們記住,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為不滿--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。繁體字動則十幾、二十幾筆,而簡體字平均七、八筆,不僅書寫快速,對於電腦用字也極其方便。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 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,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體,簡體是漂亮的宋體,而繁體卻什麼體也不是,就象小孩描出來的。
以後有興趣再回答“共產黨強迫大家使用簡體字”、“簡體字破壞中國文化” 、“簡體字醜陋”、“簡體字破壞漢字結構”、“簡體字使中國人變笨”、“簡體字不能提高學字速度”等等這類極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責。
大家算一算,那些攻擊簡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?你真以為他們那麼有歷史使命感,要來保護連他們也不大了然的中華文化(比如那些宣揚“繁體字比簡化字符合造字規則”的人,我敢說他們其實對字源一竅不通)?我看其實是一種“吃虧了”的心理在作怪,卻拼命要給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。